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

时间:2025-05-16 19:40:50
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

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,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纯洁的净地,真实,本我,一切都直来直去,他们的行为都是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。因此要结接受一定的教育让他健康成长。下面来看看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。

 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1

第一,孩子需要学习语言,这是语言教育。

婴孩一出世,最迫切需要学习的,就是语言。生下不久,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,其实就是教他语言。学习母语,对一般孩子来说,都不成问题。正常的孩子,不到6足岁,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。

除了母语,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,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--英语。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,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。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!为什么说迫切呢?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,愈早学习,学习的效果愈好。晚学,不只是辛苦,而且很难学好。

还有,对幼年孩子来说,同时学习多种语言,不会互相干扰。对孩子来说,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。另外,孩子学习语言,对他来说,是游戏,不是功课。

第二,孩子需要环境教育。

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,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: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,爸爸只有晚上出现;叔叔和阿姨很多,但并不常见到+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,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、学校和他的国家,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;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;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,也好奇要*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。

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,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;哭了,大人会著急,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;火是烫的,最好远远躲开,但是控制在火炉里,可以炒菜、烧开水;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,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。

孩子认识环境越多,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。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。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,片面而且肤浅,深入的认识就非*读书不可了。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,他越有自信。帮助孩子有计划、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,鼓励他阅读,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。

  

第三,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,这是创意教育。

孩子整天玩玩具,他不觉得寂寞,为什么?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,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,它和他一样,会饿、会渴、会哭、会笑。孩子读童话故事,或者听大人讲故事,他很快融入情节中,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,或者是他的好朋友。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,不是幻想,是真实的.故事。幻想是孩子的世界。

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。孩子从幻想游戏中,学习语言,认识环境,学习做人做事。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。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。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。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。孩子的幻想,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。

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、乏味?很简单,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--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,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,长大成人后,自然显得较少创意,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。显而易见的,多读童话故事,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,增强孩子的能力。

第四,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,这是品格教育。

怎样和自己相处,怎样和别人相处,怎样和环境相处,这是做人。事情要怎样进行,才容易达到目标,这是做事。懂得做人做事,他愉快,别人也愉快;相反的,不会做人做事的,他难过,别人也难过。和自己相处困难吗?当然,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;不但讨厌他,自己也不喜欢自己。

不喜欢自己的人,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。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。动作、说话少考虑别人,多考虑自己的,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。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,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。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。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,不会马上反应,不会马上给你脸色。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,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。

随便丢垃圾袋,随便砍掉一棵树,不节省用水,不节省用电,不节省用纸……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。人和人在一起,游戏或者工作,都不免有冲突。什么时候坚持己见,什么时候让步,怎样让步,让多少,这是很难的决定。做一件事情,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,不妨埋头苦干。不理别人。

但是一牵涉到别人,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、怎么讲。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。做人做事的问题,随著年龄的增加,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。父母应该帮助孩子、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。

第五,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,这是气质教育。

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。会说调皮话的人,会说笑话的人,善于讽刺的人,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。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。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。什么是幽默感呢?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;

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,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,汽车有了弹簧装置,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,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。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,不致摔坏。幽默感不管对自己、对别人都是润滑剂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,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,而回到平日的宁静。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,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,他的智慧放出来的,是清风,不是熏风,是清泉,不是是烈洒;

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、太悲观,也不叫你太兴奋、太乐观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,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。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?和培养智慧一样,可以从训练得来。从小训练,从小事训练,从小处训练;多阅读,多观察,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。幽默感是人生态度,所以必须从小训练,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。

一个人的人生态度、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。从小事训练,从小处训练,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,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。

第六,孩子需要培养智慧,这是思想教育。

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,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;有人读了许多书,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,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,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;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,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,这种人,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。什么是智慧?智慧,简单说,就是创造新东西,创造新观点的能力。

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、消息中、知识中、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,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、新的发明、新的作品、新的观念。创意是智慧的表达。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。不错,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。但是,智慧大部分还是*后天训练来的。

和语言的能力一样,训练孩子的智慧,不但要从早,而且要从小: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;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、看法和做法的时候,鼓励他表达出来,做出来;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,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,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。

训练孩子的智慧,当然由小而大,由易而难: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,小小的心得,都加以鼓励。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。

第七,孩子需要认识人生,这是 ……此处隐藏2625个字……/p>
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,与朋友交而不信乎,传不习乎?”圣人仍需每日自省,何况我们芸芸众生?

我想我们不说能够每日自省,但也要抽出时间理理头绪,想想家庭,想想亲人,我想这是比工作更重要的事。孩子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关怀,这是我们家长的责任,他们也会学习我们的生活态度,他们以后的人生会因为我们的言传身教而更加美满幸福。

 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3

1)「平等与尊重」,是教育的第一步

我们常听教育者讲:要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。但是每当遇到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大大小小的决策时,几乎所有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“孩子”,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干涉孩子所做的决定。

而巴学园的校长、小林作宗先生,以及小豆豆的妈妈,都是那个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大人。

被视为“麻烦学生”的小豆豆来到巴学园的第一天,校长先生便听她没完没了地讲了长达四小时的话,没有不耐烦、非常专注。文中小豆豆多次回忆起这次经历:第一次有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,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重视的感觉,就像大人一样。

小豆豆的梦想一直在变,从间谍到宣传艺人、再到电子售票员、芭蕾舞演员。妈妈从来不对小豆豆说“应该去干什么”,小豆豆如果说“我想干什么”的时候,妈妈就会说“好啊”,然后并不多问,但她会把孩子们做不了的手续上的事情帮孩子做好。

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,校长先生教育学生要“尊重女孩、爱护女孩”;妈妈告诉小豆豆,不管是朝鲜人、还是美国人,都和自己没有区别;小豆豆将狗狗洛基当成非常亲密的朋友,而不是宠物;

这种平等、尊重的观念深入学校里每一个孩子的心中,没有人会对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同学抱有偏见;男孩女孩脱光衣服一起游泳,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体和自己不一样就感到奇怪;每当要做一个决定时、校长先生和孩子们总会集中在一起讨论…

是校长、妈妈一点点引导孩子们学习去爱别人、爱自己。他们从来没有被教导要规矩安静,尊老爱幼。但是,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们不知不觉就知道了很多:

比如,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耻的;看到乱糟糟的地方,要主动打扫;尽量不要妨碍别人……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们心里。

2)真正的「自由教育」

自由教育,是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。整本书用了无数的小案例来向我们说明,巴学园是如何寓教于乐。

每天上课,老师会将当天要学的所有学科知识点写在黑板上,每个人挑选自己最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,有人开始写作文、有人算算术、有人做物理实验…不管周围环境多么嘈杂,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中。

(当然,因为巴学园总共就五十多名学生,每个年级10多个孩子,他们用半自习式的方法来学习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。)

这样老师就可以逐渐知道每个孩子感兴趣的.科目、学习方式、思考方法等。小林先生确实将因材施教做到了极限。

除了选择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,要是孩子们能在当天上午完成所有的学习计划,下午便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。他们一般会选择去散步,途中看到油菜花,老师便向他们讲述雄蕊雌蕊的知识…

散步时间是可以学习理科、历史、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,不过,孩子们并没有察觉到。

校长先生会允许孩子们熬到深夜,就为了亲眼看到电车是如何“降临”学校成为教室,会让孩子们练习适合发展身体的韵律操,会请专业的农民伯伯来当“旱田”老师教孩子们种植,会带孩子们去野炊让他们自己尝试做饭,会在寒暑假带孩子们去遥远的地方冒险,让他们接触真正的生活,想办法解决问题。

巴学园的“巴”,是用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徽记,校长先生希望孩子们能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。

就像校长先生的感叹:“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,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、倾听神灵之声、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?”

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,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,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,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。不会感动,也不会充满激情。

能在巴学园长大的孩子,一定非常快乐吧!他们不一定有非常傲人的成绩,但却十分清楚自己喜欢什么、想要什么,拥有幸福的能力。

3)更早看到「未来」

如果说巴学园还有什么重要的办学特色,就是这里“收留”不同类型的“麻烦”孩子,有顽皮到被退学的小豆豆,有身患小儿麻痹症走路困难的泰明,有比小豆豆还矮却再也长不大的高桥君。

这些“与众不同”的孩子,他们彼此之间毫无芥蒂,在一起快活地学习、玩耍。而校长先生,更是早早地为孩子们谋划未来,以不易察觉的方式,提前培养他们与真实社会相处的能力。

比起学到了多少知识,考了几分,校长先生更关心孩子们是否健康、善良、有自信心,能勇敢表达自我。

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,清楚、自由、毫不羞涩地表达自我,每天午饭时间,都会有一个特别的节目,由某一个孩子来“随便说点什么”。的孩子害羞就“嘿嘿”两句,有的孩子则表示没什么要说的,但是在校长先生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下,大家都逐渐能说得更多了。

因为有高桥君这样特别的孩子存在,运动会上,校长先生会设计一些非常独特的运动流程,让高桥君夺得第一名。校长先生希望他在怀有自卑心理之前,“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”。

他鼓励孩子们都脱光衣服一起游泳,让身体上有所缺陷的孩子觉得“这没什么大不了的”。

  

而后来高桥君开考入明治大学,又担任知名电气公司处理人际沟通的重要职位。回忆起在巴学园的日子,高桥君认为是校长先生一直以来的鼓励及肯定,让他深信自己“绝对做得到”。

对小豆豆来说,她虽然是一个四肢健全、非常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。在进入巴学园之前,即使她并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同,可是从身边大人、老师及同学们的反应来,她隐约觉得自己也有游走在外围的感觉。而校长先生不同,他从不阻止小豆豆做任何事情,会反反复复地给她重复“你真是个好孩子”这句话,让她打心里觉得自己是个招人喜欢的好孩子。

在文章的最后,作者一一介绍了当初小豆豆同班同学的现状,他们有人当上了伟大的物理学家、一直为儿时的理想奋斗着,有人当上了老师、用校长先生教育他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…他们不一定位高权重,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:他们都过得很好而且富有责任心。

再看小豆豆,如果妈妈在小豆豆被退学的第一时间就对她说“怎么回事?竟然搞到被退学…”,如果校长先生像其他学校的老师一样要求她坐好站好乖乖听话…是否还会有后来的黑柳彻子呢?

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具有不同的特征,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根据孩子的原本特征做出调整,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自己。

就像校长先生说的:无论哪个孩子,当他出世的时候,都具有优良的品质。在他成长的过程中,会受到很多影响,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,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,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。所以,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,并让它们发扬光大,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。

《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